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想一个人。Channel: https://www.t.me/maobobzDiscuss: https://www.t.me/mbbjjw
淘宝首页推荐已经开始给我推哈苏了。。
怎么说呢,昨晚睡觉前开推想让自己舒服舒服,然后打开 iPad 上面是 toDesk, 就顺手加了半个小时班就睡觉了。早上起来在回忆昨晚是不是舒服过了没洗澡?哦原来不是,是加了半小时班。
要看性少数在大陆的真实处境,需要找一个能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公众事件,看大众对事件的真实反应。

比如在微博搜索“金星 彩虹”,就能明白这局势有多严峻。
可喜可贺,我 2021 年买的 BTC 今天终于回本了😅
这两天看到了抖音上两只咸鱼和圆三的"段子"视频,和郑伟对视频展现主题的方案;也看了几方的言论,实在是有点心情复杂。

想到了之前在知乎上看到关于“美国搞乱行呗的目的是什么?”下的一篇回答。

回答的主要观点是:在欧洲跨性别和性少数已经被深度认可很久了,所以不乱;在中国又过于保守也感觉不乱;反而是像在美国这样矛盾和冲突比较多的国家,反对和声援的力量都很大,才会看起来冲突和矛盾感特别明显。

文章中有一段话:「现实情况是很多活生生的人每天都在遭受歧视,被殴打被杀害,或者无法生活下去选择自杀。帮助这些人的人往往会被拉入被歧视被殴打的情况,帮助少数群体利益是有风险的。而这些所谓的“敢说真话的英雄”们顶多在网上被骂,现实中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基本都没有任何实际风险,尤其是在国内,歧视少数人群基本没有任何成本,而且很多时候甚至还会被看作爱国行为,被加以赞善。所以自然大部分人都选择后者,这就导致国内的言论强烈的一边倒。」

所以有时候看到国内舆论对一些行为观点的冲突,我倒也觉得是一种进步,只是希望这种进度能够更快一些。也很希望这种进步也能延生到线下,让那些真的真的很需要帮助的人能够看到一些希望。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好了,省钱了。
买了两盒福鼎肉片两盒福鼎牛肉片,以及两盒金砖鹅肝。
看了一下我散光度数的隐形眼镜,博士伦的日抛一天一副佩戴成本要27块。然后又看了一下近视手术,感觉运动比较多的会担心有风险和后遗症。

先老老实实地待着眼镜吧 -、-
对了,新年快乐🥳
右边膝盖两侧的疼痛又加重了,估计是半月板的问题,要找时间去看看医生了 (>_<)
一个女生同事在和另外3个男同事吐槽她的男朋友,然后三个男同事帮她男朋友说话。现在他们吵起来了。
我:啊?
我说我INTP,I 有90%。
朋友说你哪里I了,天天活蹦乱跳的?
我说你见过我和除了对象、同事、家人以外的人约饭吗?
朋友沉默。
我为数不多的E 全用在工作上了,我说。
好吧,他说。
下班一个人运动、看书、遛狗、看油管挺开心的,我说。
当我们担心即将发生的一件事,但又不让自己做准备来应对它时,扭曲的幻想就产生了。
距离 Amazon 关闭 Kindle 服务器还有半年,我在 Kindle 上购买了一共 98 本书,除非下载到本地,否则以后再也看不了了。 Amazon 也是绝,关闭 Kindle 业务也就算了,把服务器都关了。😐 (有在思考有没有刷第三方OS的必要,或者以后用美区的账号?)
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很多人被甩过这样一句话:你是要过程平等还是要结果平等?甩问题的人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说服你:过程平等才是更公正的。甚至还暗含有“补贴补助都是结果平等万万要不得”的意思。

这整个急问急答的过程,忽略了以下几点:

1. 既然讲过程,那一个人身体发育的过程,智力发育的过程,情绪处理能力发育的过程,兴趣爱好发展的过程,不算过程吗?这些过程难道是有可能公正化的吗?对文学艺术更感兴趣的人,注定就要在追求理想和基本温饱中二选一吗?有疾病和障碍的人就只能认命吗?

2. 既往的那些不公正怎么办?代际传递的那些不公正怎么办?那些将来还会受到那些来不及“公正”上的过程所侵害的人怎么办?

3. “过程平等”谁来定?肯定不能是那些处处受到已有过程优待的那些人说“我觉得很平等”,然后责怪别人不够努力索要特权吧。

4. “过程平等”和给遭受不公的人合适的补偿并不矛盾。完全不该把这两者作成虚假对立,然后让人二选一。把前者叫作“公正”把后者叫作“平等”,并把它们与政治光谱的两极对应起来,更是有意制造误解的文字游戏了。“公正”和“平等”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当它们被对立起来的时候,对立的那面其实不过是“假装公正/假装平等”而已。

5. 生活不是角斗场厮杀,支持那些你死我活的规定,然后说这个规定“过程平等”,完全是残忍的。所谓的“结果平等”也不过是玩弄词汇。那些在你死我活的规定下面临败局的人,“败局”不是TA们的“结果”,而是TA们漫长人生中一个很难爬出的困境。
我们不断向上探索的原始冲动肯定比我们不断互相残杀的原始冲动更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的好奇心和惊奇——这两辆用来探索宇宙的战车,将确保有关星空的信息继续降临。这些见解迫使我们在地球上存活的短暂时间里,成为我们自己文明的更好的牧羊人。是的,活着比死亡好,活着也比从未出生过要好。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巨大的困难中活着。我们赢了只有一次机会的生命彩票。我们可以调用我们的理性能力来弄清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也能闻到花香。我们可以沐浴在神圣的日落和日出中,并深深地凝视着它们所拥抱的夜空。我们可以在这个光辉的宇宙中生活,最终迎来死亡。

《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
把 Apple Watch S7 卖了回血 1100...
我对强烈不确定性会表现得非常焦虑。

比如出行没有计划,比如做事没有规划,我会在整个过程都变得焦虑不安。

因此,我的个人生活会倾向于做好计划,大概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大概的目标是什么。这会给我安全感。

但同时,我也很喜欢接触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恰好开发了新的兴趣,我就会废寝忘食,这是很容易让我进入心流状态。然而,新东西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我会喜欢上两种矛盾的生活方式。

最近想通了。人不管是在什么环境,都在时刻做出反应,吸收并消化不同的信息。在古代,大部分的人一生只需要消化方圆五公里内的信息,现在的我们,一睁开眼就进入了无限的信息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开始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看似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圈子,实则走进的是那个大圈子里的子集。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我们本身是在消除不确定性,增强对外部的确定性。
其实大多数的网络热点都充满情绪和偏见,毫无营养,他们转瞬即逝活不过 3 天,并不值得我们耗费注意力在上面。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多关注眼前的、和自己相关的事物,会过的更加幸福。